食物与营养国际研讨会形成四方面合作意向
(记者刘尊哲)9月10日,由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办的食物与营养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全球粮食安全及营养问题再次成为世界关注焦距。
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致研讨会的贺信中指出,保障食物安全与营养改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任务,是关系民生福祉的大事,始终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关切,受到全球民众的高度关心,受到各类国际组织的高度关注。当前,全球粮食等主要食物产量有所增加,但仍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食物安全和营养改善面临的形势仍然严峻,影响因素更加复杂多变。解决好这一问题,既需要各国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也需要加强领域的国际合作。
回良玉在贺信中强调,从现在到2020年,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居民食物结构迅速变化和营养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时期,要大力促进食物消费、营养、生产协调发展,引导食物与营养结构优化,推动现代食物产业发展,加快形成合理膳食模式。不仅要确保人民吃得饱,还要使人民吃得安全、吃的科学、吃得好,不断增进人民的健康水平。
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总顾问、国务院原副总理姜春云在讲话时指出,粮食安全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营养改善是国民生活质量提升的根本要求。解决食物安全与营养改善问题,需要进行长期艰巨的努力。全面有效推动食物与营养事业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营养与生产协调发展,坚持食物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并重,坚持科学引导和措施干预相结合,以促进食物与营养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优化。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按照“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总要求,积极防治环境污染,从源头抓起,完善检测认证体系,建设生态化现代农业,加强依法管理,从根本上解决食物安全与营养保障问题。
全国人大常委、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尹成杰在致辞时说,近些年来,中国事关食品安全与营养水平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不断加强,中国特色的农业法律法规建设不断加强,中国特色的农业法律体系逐步建立健全,为保证粮食与食物有效供给,促进食物质量安全水平提高提供了有利法律保障。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颁布、修改了与农业及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30多部,从投入、科技、监管等方面,有力保证了农业生产、食物安全及提高营养水平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
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在致辞时说,中国作为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始终高度重视国家粮食与食物安全,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通过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补、提高主要粮食产品的最低收购价、对种粮农户实行直接补贴等政策和措施,粮食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粮食库存充裕,主要食用农产品市场供应充足,为中国国民营养改善打下了坚实基础。中国在保障自身粮食与食物安全的同时,还为解决世界粮食安全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供粮食捐赠、粮食援助;另一方面在“南南合作”框架下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支持和帮助,目前在亚洲、非洲、拉美等地区建立了20多个农技示范中心,派遣了1100多名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帮助发展中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农业技术人员,今后这些方面的交流合作还会不断加大。
研讨会上,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万宝瑞全面介绍了近10年来我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剖析了未来10年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指出了全面小康社会时期我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的目标、任务与政策建议。农业部计划司、质量安全监督司、卫生部疾控局等部门的代表分别介绍了中国食物安全与营养改善等方面的情况。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分析了健康、食品安全和社会保障的联系,介绍了国际食物与营养的最新进展。世界卫生组织官员在报告中认为,通过适宜的食物与营养干预,有利于预防和控制非传染性疾病。美国、德国、芬兰、西班牙、意大利、匈牙利、泰国、巴西、乌干达等国的代表分别介绍了各国食物发展与营养改善的最新进展、主要做法与经验。
经过充分研讨,国内外与会代表认为,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食物与营养领域的国际合作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需求,特别是在食物与营养管理、政策、科技等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尤为迫切。通过此次研讨形成了四个方面的合作意向:一是建立专门的国际食物与营养信息共享体系,进行常态化的信息交流;二是开展食物与营养领域的合作研究与调研;三是定期进行会议研讨;四是开展专业人员的互派学习和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