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张志祥《健康长寿座右铭》上篇 第七章四季养生
作者陪同江泽民、刘华清等中央和军委首长参观(左一为作者)
四季养生以“天人相应观”作为理论根据,按照一年四季气候变化的规律和特点,春养生气,夏养长气,秋养收气,冬养藏气,即所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人体只有适应四季升息变化的规律来养生,才能增强五脏六腑的适应能力,达到内外环境的统一。否则,违背这个规律,就会伤及内脏,减弱人体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降低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损害人的身心健康,导致疾病的发生。
一、春季养生
春季从立春开始,经过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共六个节气,止于立夏前一天,也就是农历的一月、二月、三月。春回大地,万象更新,花红柳绿,草长莺飞,阳气生发,生机盎然。一年分四季,四季由春始。人体的脏腑功能活动、气血运行与初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息息相关。正如《黄帝内经·素问》所说:“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气之长也,人亦应之。”人要很好地进行养生保健,就必须顺从自然界的变化,遵循“”天人合一的传统养生理念,随着季节的变化而相应地调整养生保健的方法。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做好春季的养生保健,才能为一年的健康打好基础。
中医有“春夏养阳”之说,春季养生保健应重在“养阳”。春季在冬、夏之间,春春乍暖还寒,仲春相对温暖,暮春由暖转热。这段时间天气变化较大,阴阳交错较多,稍不注意就会损伤阳气。所以应多吃生阳的食物,多做促阳的运动,多注意养阳的保健。这正是:立春春未归,衣物谨慎减;雨水知时节,饮食有说法;惊蛰虫苏醒,起居需适当;春分化寒暑,平衡才养生;清明雨纷纷,新情需开朗;谷雨断寒霜,防病甚防川。
1. 多吃生阳的食物
早春季节,气候仍较寒冷,应该多吃一些生阳的食物,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1)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鸡蛋、鱼类、鸡肉、兔肉、牛奶、豆制品等。
(2)高热量食物。如芝麻、花生、核桃、栗子等。
(3)蔬菜类。如大蒜、葱、山药、菠菜、荠菜、油菜、韭菜、香椿等。
(4)水果类。如香蕉、苹果、梨、大枣等。
(5)粮食类。如米、面、玉米、黄豆等五谷杂粮,要粗细搭配。
(6)适当进补。春季易使肝旺,养肝护肝正当此时。进补应以养肝为先。但要选择平补饮食,以清淡为宜。中国药王孙思邈说:“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早晨喝一碗红枣花生粥、搞枸杞粥、荠菜粥、猪肝粥等,能健胃、养脾、补肝,促进脏腑功能协调。酸味食物不利于阳气生发,羊肉、狗肉可损伤阳气,尽量少吃或不吃。
2. 多做养阳的运动
春天,是锻炼身体的最佳时节。但是,春练要因人制宜,合理适度,不要选择剧烈的运动,以免损伤人体阳气。
(1)散步。春天万物复苏,欣欣向荣,人亦应随春而动。散步不受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限制,河边、湖畔、山野、林间、公园等凡是有路的地方都是散步的好去处。散步可快可慢,时快时慢,走走停停,全身放松,呼吸均匀,不断交换速度和方式,能起到很好的锻炼效果。固有“日行一万步,吃动两平衡,健康一辈子”之说。
(2)慢跑。这是一种简便而实用的锻炼项目,对改善心肝功能,提高身体代谢能力和增强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都有良好的作用。但慢跑对场地和时间有一定的要求,宜选择空气新鲜、道路平坦的地方进行,锻炼时间以早晚为宜。
(3)放风筝。这是一种集休闲、娱乐和锻炼为一体的活动。通过手、眼和四肢配合的活动,可以达到舒缓经络、调和气血、强身健体的目的,对视力减退、失眠健忘、肌肉疲劳、心情抑郁等均有祛病养生的作用。放风筝最好结伴而行,选择平坦空旷的地方进行。
(4)踏青春游。花红柳绿,春光明媚,是郊外踏青春游的黄金季节。当你从“蜗居”中走出来,或郊外踏青,或登山远望,或骑车漫游,一路上阳光灿烂,春风拂面,空气新鲜,风景如画,处处充满生机和活力,置身其中,会使您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可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肺活量,使机体更加健康。当然,在春游中要选好地点,量力而行,注意安全和防寒保暖,并避免过于劳累。有心脏病、高血压病的人切勿登山;有慢性病的人出门要备好药;有花粉过敏的人要防止引起过敏性皮炎和过敏性哮喘发作。
(5)做保健操。如广播操、健美操及健身操,以及太极拳、气功、五禽戏、八段锦等。另外,日常生活中的爬楼、骑车、甩手、伸懒腰、仰卧起坐、退步行走等都是春季锻炼的好项目。
3. 多注意养阳的保健
历经寒冬,人体机能虚弱;春天人体阳气生发,内热外泄,故形成了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的生理状态,因此应多注意养阳的保健。
(1)养阳“捂”为先。“春捂秋冻”是人们在几千年预防疾病的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中医认为,初春季节,人们的机体调节功能远远跟不上天气的变换,稍不注意就会生病。“春捂”的说法很多:“二月休把棉衣脱,三月还有梨花雪”、“吃了端午粽,再把棉衣送”。从古至今,善于养生的人,都十分重视“春捂”的养生之道。①衣服要递减。冬去春来,乍暖还寒,人体防卫体系处于“冬眠”初醒之际,切记不要急于脱掉棉衣,而要因人因时制宜,随天气变化逐步递减。②“春捂”要有度。如果衣服穿得过多,甚至“捂”出了大汉,冷风一吹后容易着凉“伤风”。由于春天的风比冬天的风要柔和一些,可以选择一些既挡风寒,又透气保暖的宽松的款式。③“春捂”应“下厚上薄”。寒多自下而生,春天着装应遵循“下厚上薄”为好。
(2)春季重养肝。春季宜使肝火旺,要注意护肝养肝。除饮食护肝粥外,还应多喝养肝茶(如蜜糖红茶、葱白姜茶等)、压护肝穴(如膻中穴、足三里,可补肝强肾,固护脾胃,增强免疫力)、做护肝操、晒眼养肝,特别要注意调整情绪,心平气和,避免肝火太盛,心情抑郁,发怒伤肝。
(3)天天要洗脚。这是因为脚要天天走路,很辛苦;同时。脚为人体第二心脏,连着六根经脉,有60多个穴位,人的直立又造成脚的负担重,对脚有很大的伤害,所以中国人自古就注重对脚的养护。特别是春天洗脚、足疗,可以”生阳固脱“,升发阳气。洗脚宜在睡前,水温保持在40℃左右,跑20分钟左右,等到身体微微出汗是时就可以上床睡觉了。这对解除疲劳、治疗失眠是非常有效的。
防病于未然。俗话说“能度三九,难忍春寒”。在初春的暖阳带来阵阵暖意的时候,要防“倒春寒”的来袭和春季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生。①①预防感冒。春寒料峭,容易感冒。感冒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冬春季最多见。“早春早春,慎防春瘟;注意养生,切勿轻心”。这是老祖宗给予世人的警告,说明春天是感冒高发期,并且提醒我们预防感冒要从养生入手,不可掉以轻心。世界公认,流感的危害不亚于艾滋病和战争,但感冒是可以预防的。a. 常用淡盐水漱口杀菌;b. 用食醋熏蒸室内灭菌并开窗通风;c. 用冷水洗面、热水浴足,提高抗病能力;d. 以生姜、红糖煮水代茶饮用;e. 调整工作节奏,避免过度劳累,每天早睡早起,保证睡眠时间,免得无精打采、昏昏欲睡的“春困”找上门来;f. 发现流感患者,立即隔离治疗,避免造成传染。②预防花粉症。花粉症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病率迅速升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全球性问题,并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21世纪重点研究和预防的疾病”。每年发病季节基本一致,且与致敏花粉播放期一致。春天百花齐放,花香四溢,正是花粉症的高发季节。染花粉症的患者,首先要到医院做过敏实验,确诊后要避免与过敏源接触,用抗过敏药物可以减轻症状。在每年发病期前1~2周用抗敏药物,可起到预防效果。其次,有过敏史者在花开季节,应不到或少到野外活动,并尽量不在室内养花。③预防心脑血管病。在“倒春寒”的天气中,人体受到低温刺激,出现交感神经兴奋,令全身毛细血管收缩,使心、脑负荷加重,引起血压升高,脑部缺血缺氧,加速血栓形成。同时由于春季气候干燥,人体消耗水分多,容易导致血液黏稠,血流减慢。因此容易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是人类的第一杀手,初春老人要特别注意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做到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就能健康长寿。
二、夏季养生
夏季由立春开始到立秋前一天,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六个节气,共72天。夏季来临,万物繁茂,烈日当空,雨水增多,是一年四季温度、湿度最高的季节。根据中医五行理论,“夏气与心气想通”,因此夏季养生要重在养心。中医把心称作“君主之官”,君主就是皇帝,它统管五脏六腑。有一颗健康的心脏才能有健康的体魄,有幸福的生活。心主神明的功能正常,则精神健旺,神志清楚;反之,则可能神经异常,也可能引起其他脏腑功能的紊乱。现在患心脏病的人越来越多,还有许多人年纪轻轻就心脏不好,不是憋闷心慌,就是疼痛难忍。心脑血管病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危害人类健康生命的第一杀手,仅在我国每年就有30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平均每10秒就有一人死亡,排在第一位,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的特点。夏日炎热与心气想通,心火易亢,是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慢性肺原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最易发作的季节,养护好心脏至为重要。夏季养心要做到“四宜”、“四防”。
1. 夏季养生要“四宜”
(1)宜静心调养。盛夏气候闷热,呼吸不畅,是导致心脏病发作的主要原因。要有淡泊宁静、乐观豁达、凝神自娱的心境,不为名利所困扰,自然快乐每一天。静心调养,心静如水,“常如冰雪在心”,“心静自然凉”,对养心护心有好处。听听轻音乐、练练书法、种种花草,可以调情志,静心神,让心脏得到休息。如果在火热的天气发火爆的脾气,火上加火,心脏病就会找上门来。中医认为,盛夏养心,宜节情志。所谓情志主要是指人的心情,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七情对人的影响很大。七情主观情志,尤以怒、悲、恐等对心脏影响最大。因大怒、大悲和恐惧诱发心脏病的人屡见不鲜。因此,夏季养生,要节制情志,对养护心脏大有好处。
(2)宜清淡饮食。春夏秋冬四季饮食都要注意清淡,夏季饮食更要注意清淡。因为多脂、多盐、多糖的食物会增加心脏的负担。同时要戒烟限酒,丈暴饮暴食,要多吃些养心的食物,通过饮食来保护心脏。《本草纲目》记载,莲子甘、涩、平,归脾、肺、心经,具有补脾止泻、益肾涩精、养心安神的作用,晚上喝点莲子梗米粥可以养心助睡眠。除了莲子之外,还有杏仁、黄豆、黑芝麻、木耳、红枣等,都对补养心脾有好处。
(3)宜居室清凉。室内门窗早晚要打开,注意通风换气。物件宜将门窗关上,并拉上窗帘,以防止外热内袭。有条件的家庭,可以使用空调调节室温,一般保持在26℃左右。炎炎夏日,如何打造一个清凉的家?不用把空调开到最大,美国《真简单》杂志为大家了“自然凉”的好办法。①挂上湿窗帘。当户外的空气较为干燥时,把窗帘浸湿或在窗口挂上湿浴巾,蒸发的水分会使吹进的微风清凉宜人。窗帘或百叶窗尽量选择反射性强的白色,它们可以将45%的热量阻挡在窗外。②自制“小空调”。室内空气燥热时,可在电风扇前放一大盆冰。随着冰块的融化、蒸发,吹过来的风也会凉爽。③凉水当喷雾。往空香水瓶子装一些水,然后放在冰箱里。当你浑身大汗淋漓、酷热难耐时,可以向手腕喷射,给流经的血液迅速降温,接着再喷射身体其他部位。④电扇朝外扇。当一整天的热量聚集在屋内时,晚上要打开窗户通风降温。最关键的是风扇的扇叶要朝窗外吹,将热风排出、冷风吸进。⑤穿大领衣服。尽量选择大领子、宽身、浅色的衣服,以便增大皮肤和空气接触面积。不爱出汗的人选择纯棉制品,爱出汗的人选择合成纤维质地的衣服。⑥偶尔光脚丫。当脚上的汗液蒸发时,脚上的皮肤和血管也跟着“凉快”。使“凉快”的血液流动到全身各个部位,身体就会感到一丝凉爽的惬意。⑦吃辛辣食品。气候炎热的地区,人们都会以吃辣的方式给身体降温。红辣椒所含的辣椒素能帮助汗液顺畅地排出体外,带走身体大部分热量。⑧吃西瓜防脱水。身体水分大量流失后,体温迅速升高,可以吃点西瓜防脱水。远离含酒精、咖啡因、各种糖分的饮料,它们均具有脱水的功能。⑨简易米冰袋。找一只棉袜子,里面装满大米,用麻绳栓紧口,在冰箱里冰冻2小时。上床前用冰袋在床单上滚动降温。大米富含淀粉、结构紧致,可以将冷气保存很长时间。
(4)宜适当运动。夏季宜在清晨或傍晚时分做适当运动。清晨凉风习习,步行在空旷之地,呼吸着新鲜空气,做做保健操,练练气功打打太极拳;傍晚,漫步在江河边、林荫道或在清静的娱乐场所,喝喝绿茶,听听音乐,跳跳交谊舞,看看电视,达到快乐养生的目的。心脏病患者切忌外出远游或长途跋涉,更不要做剧烈运动。因为“汗”为心之“液”,剧烈运动会导致出汗过多损伤心气。
2. 夏季养心要“四防”
盛夏季节,养护心脏要做到“四防”。
(1)防中暑。夏季气温高,特别是三伏天,当外界温度超过人体正常体温时,很容易中暑。因此,心脏病患者应避免烈日曝晒,避开高温环境,注意劳逸结合,适当饮些绿豆汤、菊花茶、金银花露等降温解暑的饮料。另外,心脏病患者还要保证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睡眠,特别要注意睡好午觉,让心脏得到充分的休息。
(2)防伤湿。夏季雨水充沛,气候潮湿,容易使外来的湿气侵入人体。心脏病患者抵挡湿热要遵循中医的“利水渗湿”原则,对吃些冬瓜、苦瓜、丝瓜、西瓜、西红柿等。苦味、酸味的蔬菜、水果要多吃。苦算之味性寒凉,又能清热去火,可以远离湿热之气。同时,夏天要注意防雨,潮湿之地不可久居。
(3)防受凉。许多家庭把电扇、空调等作为夏天主要降温、去湿器具。 心脏病患者不要过多使用和睡后 、风扇,以防体温骤降,得伤风。另外,还要避免在露天、过道处卧睡,避免受凉。
(4)防疫病。中医认为,心脏病的发作不是单纯的心脏问题,与其他脏腑器官有关。所以哪个脏器得病都会导致心脏病的发生。夏季天气炎热、潮湿,适宜细菌和一些微生物繁殖。同时,人的食欲不振,消化功能减弱,也会降低人体抗病能力。因此,容易发生心脑血管、痢疾、肝炎、食物中毒等疾病,特别是心肌梗死发作,危险性更大。据统计,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有50%因来不及抢救死在医院,真正活着出院的患者只有40%左右。所以,心脏病患者在高温、高湿、多雨的夏季,要特别注意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家中要常备退烧药、助消化药、防暑药和消毒用品。如果心肌梗死发作,一要立即打120叫救护车;二要让患者平卧休息,保持安静,千万不要轻易搬动;三要含服硝酸异山梨酯(消心痛)或硝酸甘油缓解病情;四要保持患者呼吸畅通,等候医生救助。
三、秋季养生
秋季从立秋开始,经过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共六大节气,止于立冬的前一天,也就是农历的七月、八月、九月。
秋季是热寒交替的季节。初秋气温仍高,仲秋秋高气爽,深秋西风落叶,草木凋零,经过多次冷与热的拉锯战,终于迎来了寒冬。随着大自然的变化,人须顺其自然,采取相应的养生保健措施。
1. 勤于补水解秋燥
秋令时节,雨水少,温度低,气压高,空气干燥,人体内的肺气相对旺盛,肺主皮毛,易为燥伤;秋燥伤人,主要以干未害。干燥的空气使皮肤和黏膜干燥或脱屑,血液循环减少,皮肤弹性减弱,表皮再生能力缓慢,同时腺体分泌和呼吸道纤毛活动衰弱,排异物能力下降,容易引起咽喉干燥,口舌少津,嘴唇干裂,鼻孔出血,还会引发肺炎、呼吸道感染等“秋燥症”。
(1)饮水喝粥。金秋之际,燥邪容易犯肺伤津,养生健体的原则是“燥者濡以润之”。故宜多饮开水、淡汤、豆浆、牛奶和对吃富含水分的水果及蔬菜,如梨、白菜、菠菜、萝卜、番茄等,以便润肺生津、养阴润燥止咳、健脑提神。在饮食方面而宜喝粥,以清润为主,冰妖减辛增酸,以养肝气,不宜多食煎炸燥热食物,以利润肺舒肝,使肝气能正常疏泄。在秋季食欲大增,但切勿过量。
秋季由于气候干燥,人们常感口渴,皮肤干燥、大便硬结。可用滋阴清热之法:麦冬30g,煎水当茶饮之,这是防治秋燥的良好保健饮品。肺咳久燥者,可用杏仁、百合、淮山药、白芨与冰糖同煮后常服。也可应百合、淮山药、党参、杏仁、蜜枣与猪蹄煮汤食用。
(2)经常漱口。为了减少呼吸道感染而引发的各种炎症,提高上呼吸道的湿度,可取热水一杯,吸其水蒸气和在饭后用淡盐水漱口,这些不失为简单易行防秋燥的良方。
(3)冷水洗脸。这是对外露皮肤进行润泽和避免外邪入侵皮肤的有效措施,也是耐寒锻炼,增强鼻、喉感染的抗御能力。
(4)洗浴护肤。初秋凉热并存,更有“秋老虎”肆虐 ,常常出汗过多,但此季节因早晚凉爽,容易改变出汗后的洗澡习惯,会使皮肤感染发生疖肿。故在秋凉之时,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勤洗澡,不仅滋润皮肤,也是预防“燥热”的好方法。
(5)勤习纳吐。中医素有“肾津为唾”之说。认为唾液的盈亏与肾的盛衰息息相关,人在秋季应常做吐纳“漱泉术”,每日清晨洗漱完毕,于室内闭口静坐片刻,叩齿36下,然后用舌在口中搅动。待口中唾液满时,漱练数遍,分为三次咽下,并用意念送至丹田,再缓缓做腹式深呼吸。呼气时嘴唇微涨,默念“戏”音,但不能出声。如此反复36次。在深呼吸时,切忌急骤强吸,应自然轻快。按照此法早晚各做一遍,既能预防“秋燥症”,也是秋季养生保健的最佳方法。
2. 调神养阴故其本
秋季的气候特点是阳气收敛,时行清肃之气,早些易伤津液,加之经过夏日疏泄之后,人体渐虚,为适应冬天潜藏,宜进补而固其本。金秋三月,“使志安宁”。人们秋补首先是精神调摄,因为时至秋日,听到秋风瑟瑟,望着叶落枝枯,往往使人触景生情,有凄凉之感,尤其老年人见到此景容易引起秋愁感伤,甚至终日闷闷不乐,情绪忧郁。由于垂暮凄惨之感,会导致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因此,在秋季加强精神调摄是非常必要的。应该看到秋天虽有萧瑟之感,但也是金风送爽、硕果累累之季,要以哲学的眼光去看待自然界的季节交替,就可静思丰收的喜悦,培养乐观的情绪。这种精神治疗,胜过吃山珍海味,既能保持内心平静、平衡,又可收敛神气,为冬令阳气潜藏做好准备。
秋季是人体补充营养的大好时机。秋主收,在食补上要做到多酸少辛,酸味收敛补肺,辛味肺泄散发。进入深秋季节,人的精气开始潜藏,把食欲调整到最佳状态,对迎寒越冬大有裨益。秋补原则应以清燥润肺、养阴生津为主,要补而不腻,“平补”为宜,滋补食品要易被机体吸收藏纳,有助于改善脏腑功能,增强身体素质,可多吃富含维生素和补血润肺食物以及水果等。秋季是瓜果梨枣收获旺季,虽果香诱人,但对偏寒水果要食之适量,不可肆意大吃,以免伤害脾胃阳气。老年体弱者可食生地粥、银耳、百合、芝麻、蜂蜜、红枣。莲子、芡实、山药、板栗、核桃、鸡、鸭、猪蹄筋等清补之品,有助健身,祛病延年。
3.秋凉未寒尚须“冻”
酷热夏日过去,迎来寒凉秋季,在这转换季节时期,气候变化无常,往往出现“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和“秋季无暑,一雨便成冬”的现象。人在这种不稳定的气候情况下,要加强耐寒力锻炼。俗话说“春捂秋冻”是有道理的,也符合人的生理状态。人是从炎热的夏天过来的,衣着单薄,到了初秋,暑热之气尚未完全消退,即使刮一点儿略带凉意的秋风,也不能忙于多加衣服,要接受微寒刺激的考验,这样做可使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旺盛,上呼吸道黏膜屏障更加坚固,提高机体免疫系统功能,增强体质和抗寒的耐受能力,热别是对小孩还有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相反衣增过暖身热出汗,汗液蒸发,阴精伤耗,阳气外泄,机体免疫功能降低,会给病菌侵入造成有利之机。实践证明:许多疾病是冻饿所致,而是保护过度、过暖、过饱所致,这也证实民谚“要想身体安,常带三分饥和寒”是有科学依据的。人在初秋期间,乍遇凉寒不要过多添衣,要适当经受“冻一冻”。但是每个人健康状况不尽相同,切忌“千篇一律”,应因人而异,尤其年老体弱者,不能多冻,要适时增衣,避免“冻”得其反,冻出感冒、腹泻等症。
为了适应“秋冻”,提高御寒能力,不必过早穿上厚实的衣裤,要抓住秋季气候凉爽的有利时机,做到晨勿贪床,早起锻炼。在秋季进行体育运动时,以出微汗为宜,不可大汗淋漓,以免导致津液耗散而降低集体抵抗力。中国自古即有“重阳”登高赏景习俗,应积极主动参加登山锻炼,通过爬山野游活动,不仅使人体耐寒力提高,也能增强抗病能力:首先是使物质代谢加速,促进机体胰岛素的敏感性增高、糖原贮备增多和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明显加快,这对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具有独特的作用;其次是促进脂肪代谢,对减肥和美容以及脂肪肝、高血压、神经衰弱、失眠的防治有一定功效。
4.秋季养生重养肺
秋天尤其要注意养肺,因为呼吸系统的慢性疾病易在这个季节复发。历代医家都认为:秋季养生,重在养肺。因为燥邪首先犯肺,极易使人伤风感冒,还会引起扁桃体炎、气管炎和肺炎。如果能坚持做一些肺部保健操,再结合养生调理,到了冬天也不易生病。
(1)常笑宣肺。专家说,养肺的方法多种多样,“笑”可能是最“便宜”且有效的一种。中医有“常笑宣肺”一说。而现代医学也有研究证明,笑对机体来说的确是最好的一种“运动”,不同程度的笑对呼吸器官、胸腔、腹部、内脏、肌肉等有适当的协调作用。尤其是对呼吸系统来说,大笑能使肺扩张,人在笑中还会不自觉地进行深呼吸,清理呼吸道,使呼吸通畅。另外,人在开怀大笑时,可吸收更多的氧气进入身体,随着血液行遍全身,让身体的每个细胞都能获得充足的氧气。
(2)呼吸清肺。适度的呼吸动作有助于清肺。以下是两种比较简单有效的呼吸法,有兴趣的人不妨一试。①腹式呼吸法:伸开双臂,尽量扩张胸部,然后用腹部来带动呼吸。这种呼吸方式的目的是增加费容量,尤其有利于慢性阻塞性疾病和肺气肿病情的恢复。②缩唇呼吸法:快速吸满一口气,呼气时像吹口哨一样慢慢“吹”出。目的是让空气在肺里停留的时间长一些,让肺部气体交换得更充分,支气管炎患者可常做。上述呼吸法最好每天早晚各练一组,每组次数可量力而行。另外,也可直接用吸入水蒸气的办法使肺脏得到滋润。方法很简单:将热水倒入茶杯中,用鼻子对准茶杯吸入,每次10分钟左右,可早晚各一次。注意:有气管炎的患者不宜这样做。
(3)按摩护肺。①按迎香穴:将两手拇指外侧相互摩擦,有热感后,用拇指外侧沿鼻梁、鼻翼两侧上下按摩60次左右。然后,按摩鼻翼两侧的迎香穴20次(位于鼻唇沟与鼻翼交界处)。每天早晚各做1~2组。②叩肺俞穴:每晚临睡前端坐椅上,两膝自然分开,双手放在大腿上,头正目闭,全身放松,意守丹田。吸气于胸中,两手握成空心拳,轻叩背部肺俞穴(位置在背后第三胸椎脊下,左右旁开二指宽处)数十下,同时抬手用掌从两侧背部由下至上轻拍,持续约10分钟。这种方法可以舒畅胸中之气,有健肺养肺之功效,并有助于体内痰浊的排出,且可通脊背经脉,预防感冒。
(4)运动健肺。①健肺气功:秋主收藏,故进行锻炼时应以静功为宜。比如,可在每日晚餐1~2小时后,先慢走10~15分钟,然后找一环境安静、相对开阔的地方,站定后全身放松,两眼徐徐向前平视,双足迈开与肩同宽,双掌相搭掌心向上,放于肚脐下3厘米左右的位置,吸气时收腹,再缓缓呼气放松。练习半小时,对健肺很有帮助。②耐寒锻炼:通常用冷水洗脸、浴鼻,身体健壮的人还可用冷水擦身、洗脚甚至淋浴。有研究表明,适当的冷水锻炼对预防感冒、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有一定的效果。除了冷水锻炼外,还可选择一些有助于提高抗寒锻炼的有氧运动项目,如登山、冷空气浴、坚持秋冬泳等。秋天是锻炼的好季节,但此时因人体阴精阳气正处在收敛内养阶段,故运动也应顺应这一原则,即运动量不宜过大,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运动宜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对于运动者来说,每次锻炼后应多吃些滋阴、润肺、补液生津的食物,如梨、芝麻、蜂蜜、银耳等。如果出汗较多,可适量补充些盐水,补充时以少量、多次、缓饮为准则。而且适当的运动锻炼还能增强机体适应寒冷气候的能力。但切勿搞得大汗淋漓。当周身微热、尚未出汗时,即可停止,此时能保证阴精的内敛,不是阳气外耗。
(5)“多事之秋”防旧病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中医防病治病的重要法则。秋季是一个由盛夏余热未消向秋燥肆虐和秋风四起、万物凋零转变的时期,也是一年之中气候变化最大的一个季节,其气温可高达35℃以上,也能低到0℃以下。由于这个季节气温骤变,许多宿疾蜂起,故称“多事之秋”。所以秋季养生防病是非常重要的,病后服药不如重在预防,促使阴阳平衡,以保身体安康。在秋季除继续防治胃肠道传染病外,还要预防以下几种常见的旧疾,以免老病复发。
(1)防慢性支气管炎。在秋季是高发期,尤其有旧疾者更应注意。主要是加强锻炼,密切注意气候变化,左海保暖防寒,谨防受凉致病;在饮食上要少食辛、辣,并要戒烟断酒。
(2)防哮喘病。在秋季由于冷暖更迭,容易复发。这是因为该病对温度、气候变化比较敏感,加之适应能力差,易使上呼吸道感染。有哮喘病史的人要尽量减少与致敏因素接触,严防该病复发。
(3)防胃病。秋季气温下降,人体受冷刺激后会产生一系列生理变化,如甲状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分泌增多,这对原有胃溃疡等胃部疾病患者大为不利。同时秋季雨水渐多,有时温差增大而骤凉,胃肠收缩功能不适应,抵抗能力下降,病菌容易乘虚而入,损伤脾、胃,导致胃肠疾病发生。有胃病的人要特别注意腹部保暖,多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体育活动,改善胃肠道的血液循化,增加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吃东西也要定时、定量,少吃生冷食物,避免食用过热、过硬、过辣食物,防止旧疾复发和加重病情。
(4)防心血管疾病。秋天是该病的多发期,这是由于天气转凉,人体皮肤及皮下组织血管收缩,心脏血管负担增加,引起血压升高。寒冷刺激还能引起冠状动脉痉挛,直接影响心脏本身的血液供应,会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心血管疾病患者应坚持服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尤其是注意情绪锻炼,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工作,使精神负担自释,保持喜悦的心境,以便减少或避免老病的复发。
(5)防感冒。伤风感冒不仅在春天易患,在秋天也是如此。秋季气候变化多端,日夜温差极大,许多人早起因气温低而过多增衣,时间不长温度回升,势必导致出汗,使机体汗孔大开,给风寒有机可乘,往往造成反复伤风感冒。故在秋季要做到“薄衣防感冒”。为了尽快恢复机体与健康:一是增加营养,二是劳逸结合,三是加强锻炼,以使人体尽快适应寒来暑往的变化。
四、冬季养生
冬季从立冬开始,经过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大节气,直到立春的前一天为止。《黄帝内经》云:“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祛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冬季的养生之道,就是养阴、养肾、养藏之道。冬季,是一年四季中气温最低的季节,俗称“寒冬”。此时,天寒地冻,草木凋零,昆虫蛰伏,万物闭藏,自然界一派阴盛阳衰的气象。人与自然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冬季养生保健须顺应自然的规律和特点来安排饮食、运动和生活起居,才能做到身心健康。
1. 适当进补
食疗养生的要诀就是不偏食、不偏信。对于健康的人来讲,不要刻意去关注食疗或药膳,吃好三顿饭足矣。如果需要,进补也要适当。
冬季主藏,不仅自然界的万物如此,人类也是一样,只不过我们藏的是体内的热量和生命的动力,即阳气。人体阳气的根在肾。“肾为先天之本”,主生长发育,补肾是冬季养生的根本。肾“主藏精”,“冬藏”首先要在饮食上多食用一些以养肾防寒为主的热量较高、滋阴补阳的温热性食物。忌食生冷饮食,忌食寒凉性食物。
冬季,让体内储存足够的营养,一年的健康就有了保障。民间有“冬天进补,开春打虎”,“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的说法。面对寒冷的气候人们消耗能量相对增多,特别是户外工作人员,冬季宜吃温热御寒并补益肾脏的食品,以增强体质,提高防寒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如羊肉、狗肉、甲鱼、海参、鱼、虾、鸡、鸭、鸽子、鹌鹑、枸杞、萝卜、红薯、韭菜、芝麻、花生、胡桃、大枣、糯米等,这些食物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矿物质、维生素。冬季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是以“藏热量”为主。“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羊肉性热,是适宜冬季进补与补阴的佳品。胡萝卜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和较多的核黄素与叶酸,是当仁不让的实物黄金。经常吃点羊肉炖萝卜之类的养肾补阴的食物应该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冬季进补应从小量开始,根据自己的感觉适量递增,以精力充沛、食欲正常、不燥不热为宜,这样才能达到科学进补,增进健康的目的。冬季进补一要看体质,二要适当,过度进补,容易上火,有害无益。主要表现为:一是老是兴奋,睡不着觉;二是口腔生疮,口内有异味;三是大便干结或溏泄。
中医认为,肾主咸味,心主苦味,如果冬季咸味吃得太多,会使肾水更加亢盛,增加心脏的负担。因此冬季多吃点苦味的食物,少吃点咸味的东西,才能养肾补心。
2. 生活规律
人体内有个生物钟,人们的日常生活起居必须有严格的规律。一要早睡晚起,保证充足的睡眠。许多动物到冬天都需要冬眠,而人也变得不愿动弹。充足的睡眠使人精神旺盛,能提高防病能力。晚上宜在10点前入睡,早上最好在太阳出来后的7点左右起床,每天保证8小时以上的睡眠时间。二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室温控制在16~24℃为佳。三要用冷水洗脸,不但可以增加皮肤弹性,还可预防感冒。四要科学洗浴,注意皮肤清洁。冬季洗浴以每周1~2次为宜,忌太勤、忌揉搓过重、忌肥皂碱性太强。五要勤晒被褥,使其蓬松、柔软、舒适,防潮杀菌。
3. 保暖防寒
冬季气温低下,皮肤裸露部位容易冻伤,如手部、头部、颈部等,其他如脚部也容易冻伤。“热从头散,寒从脚生”,因而要注意这些部位的防寒保暖。冬季宜穿深色的适当厚度的保暖御寒衣服。研究证明,黑色衣服吸收太阳辐射为88%,白色为20%。因此深色衣服可以使人体获得多一些的热量,具有保暖防寒的功能。
(1)要特别注意头部保暖。头部的皮肤虽然薄,但血管及汗毛既多且粗,所以,体内热量从头部大量往外蒸发。中医认为“头是诸阳之会”。人体阳气最易从头部散掉。研究表明,气温在15℃左右时,人体约有三分之一热量从头部散发;气温在4℃左右时,人体约有二分之一的热量从头部散发。由此可见,头部与人体热平衡关系密切。冬天,如果一个人只是穿保暖防寒服,而不戴帽子,那就像热水瓶不盖塞子一样,热气就会源源不断地由头部向外散发。寒冬戴帽子不仅能保暖,而且还可以预防风寒感冒、咳嗽、头痛等疾病。
(2)要特别注意双脚的保暖。由于脚离心脏最远,而承重最重,血液供应少而慢。因此脚的皮温最低。中医认为,足部受寒势必影响内脏,可引发腹泻、阳痿、月经不调、腰腿痛等病症。户外工作人员在寒冷的冬季作业,要特别注意双脚的防寒保暖,白天要穿防寒鞋,晚上要用温水泡脚。
在注意身体保温的同时,坚持体育锻炼以增强抗病能力,也是防寒保暖的重要方法。俗话说:“冬天动一动,少生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对喝药一碗。”如走出户外,散步、打拳、做操,做一些非激烈性运动,以吸入新鲜空气,增强体质和御寒能力。但不宜进行过于剧烈的运动,以防止出汗着凉而引发感冒。
4. 调养精神
寒冬季节,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阴气极盛,阳气潜伏,人体新陈代谢处在相对缓慢的水平。有的人到了冬天,特别在阴沉的天气时,情绪就会变得忧郁、沮丧。保持良好的心态至关重要,这也是客服冬季抑郁症的关键方法。平时要培养乐观开朗的心态,遇事积极对待,情绪不佳时及实地调节,合理地疏导,保持情绪的稳定。人生在世,不可能凡事顺心遂意,要学会控制情绪,调养精神,做到遇事不怒,宠辱不惊,保持心理平衡。
另外,多晒太阳以延长光照时间,也是预防抑郁症、调养情绪的天然疗法。
5. 防治疾病
冬季养生保健,有益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但是人们一旦生病,还是要去医院,找医生。要知道,治疗的主题是医药,食养食疗只是“帮手”,尤其是那些得了重症、急症的,最需要的还是药物治疗。冬季流行的常见病、多发病有冻疮、心脑血管疾病、流行性感冒、胃病等,这些疾病单靠食养食疗等养生保健办法是解决不了的。养生保健只能“治未病”,医院的医生才能“治已病”。要记住“大病住医院,小病去药店,无病先保健”的道理。特别是患有高血压和寻脑血管病的人一定要随身带药,一旦发病应速送医院治疗。